琺瑯器工藝在元末傳入中國,初期被視為“閨閣”之物,一直未受到重視。據院校金屬徽章定制的小編了解,琺瑯器直至清代才得到朝廷的重視和扶植,尤其到了乾隆時期,各種琺瑯器的制作技術均得到空前的發展。
中國金屬胎琺瑯工藝,分為掐絲琺瑯和畫琺瑯兩大類,是在外來文化的影響下,先后于公元13世紀末和17世紀初發展起來的,在中國悠久的工藝美術史上是最年輕的品種。清代琺瑯器品種繁復多樣,造型新穎奇特,色彩富麗堂皇,具有中華民族傳統風格,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,博得了海內外人士的好評。
掐絲琺瑯是金屬胎琺瑯器工藝的一個品種。制作方法是在已制成的金屬胎上,按照圖案設計要求描繪圖案紋樣輪廓線;然后用細而薄的金屬絲或金屬片(主要是銅,也可用金或銀),焊接或者是黏合在紋樣輪廓線上;再于金屬絲或金屬片紋樣的空白處,填施各種顏色的琺瑯釉料,經過焙燒、磨光、鍍金等加工制作過程后而成。
掐絲琺瑯起源于波斯(今伊朗),成熟于五六世紀。以后由波斯傳到阿拉伯、東羅馬帝國等地,元代時傳人中國。北京是掐絲琺瑯的主要產地,因盛于明景泰年間,以藍釉最為出色,故稱為“景泰藍”,是中國著名的傳統特種工藝品。遺存數量大,品種多,制作精,藝術水平高,是世界掐絲瑯工藝中珍貴的藝術遺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