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一名普通的消費者,生活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中,我對“產品”二字是不陌生的,但提到金屬文創禮品廠家的文創產品,又未免會產生另外的期望。
至今,文創產品都沒有一個特別權威的釋義,一般來說,文創產品是指依靠創意人的智慧、技能和天賦,借助于現代科技手段對文化資源、文化用品進行創造與提升,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,而生產出的高附加值的產品。
發展到現在,文創產品很“尷尬”,大多數無文化底蘊,無創意元素,粗制濫造。一旦有款產品爆紅,一夜之間就可能泛濫起來。國民知識產權意識缺乏,保障“創客”權益制度和措施嚴重滯后。在我這個普通消費者眼里,文創產品擁有高附加值的同時,應該有它最基本的亮點,群眾呼喚好的文創產品。
要有親切感,體現“文”的軟度
文,紋也,本意即為人身體和生活空間的裝飾,讓人愉悅是文創產品的第一功能。初看到“故宮口紅”,美女就會覺得這是自己的“菜”。為什么?因為有天然的親切感,沒有來自“古代”的遠距離,只有古與新碰撞的火花,皇家嬪妃和民間閨秀的新時代相遇。這份親切感來自哪里,思來想去,應該就是這個產品中包含有我們普通而平凡的生活的某種映射,而這種映射,就是長期形成的一種文化認同。
應了那句話,藝術來源于生活,又高于生活。生活中,我們時時刻刻在面對眼前的具體事務,但又不時地去幻想那些美好。如果是一種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新產品,并且與我的生活毫無關聯,大概這樣的東西必然不會帶給我任何想要親近的感覺。所以,好的文創產品,不能脫離最基本的生活文化認同,因為只有這樣的認同才能帶來親切感。
要有某種驚喜度,體現“創 的高明
文創,即文化創意。好的創意必然會給普通消費者帶來一定的驚喜,有了這份驚喜,自然就有了受眾,自然能夠得到追捧。
洛陽“唐三彩”文創,并不是真的產自唐代,大多出自現代民間匠人之手。伊川的現代“青銅器”幾可亂真,誰都明白是仿制品。這些東西為啥還有巨大市場,原因在于有“創”的元素在里邊,消費者愿意為這種產品埋單,有一種驚喜在里面。這種驚喜可以是觀看一部電影中沒有見過的新場景,可以是某種物件代表的新意向,更可以是某種服務中的貼心感受。總之是我們沒有過的一種全新體驗,不一定要程度非常高,但是必須要有。
當然了,創意還必須是在我們普通大眾能夠接受的范疇,超出了這個范疇,估計是沒有市場的。
要有實用性,制造“遇”的緣分
洛陽老君山的道教建筑群“金頂”,是現代建筑的經典,由清華大學古建院設計。聰明的老君山人進一步延伸,把“金頂”做成了兒童積木和折紙,變成了益智玩具,融入研學課程,讓孩子感知建筑之美,受到熱捧。產品是被人拿來“用”的。既然提到實用性,就不得不提一般產品的屬性,產品是指能夠供給市場,被人們使用和消費,并能滿足人們某種需求的任何東西。
其中,被使用和消費是最基本的要素,無論是形而上的美學的需求,還是最基本的日常工具的使用,脫離了這兩樣,就很難稱之為好產品。舉例來說,一部電影,普通消費者都能夠看得起,同時都能從中找到共鳴點,那么它的票房就一定不錯。“看得起”就是最基本的實用,而共鳴點就是形而上的實用。